close

人總會一個習慣的舒適圈,在這個範圍當中,我們可以很有自信的處理一切的問題,如果要我們脫離這個舒適圈,就算在能力上我們未必無法負荷,但在心理上總會有些排斥,不過一旦我們能夠脫離舒適圈,我們的適應力可以增強,也更能拓展我們的眼界跟能力,這在理性上是人盡皆知的常識,但是要我們真的付諸實行卻是相當不容易。保羅卻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呼召,來進行為主的服侍。

 

保羅是個道道地地的猶太人,他對自己的血統其實也相當自豪,他也強調自己是按著祖宗嚴謹的律法受教,還是名師迦瑪列的門生,甚至跟大祭司等官宦貴族也有一定的熟識(使徒22:3)。也就是說,保羅最熟悉的族群就是猶太人,他了解猶太人思想的盲點、猶太教的崇拜程序等等,但是神卻要他去當外邦人的使徒,保羅從此被稱為外邦人的使徒,為外邦人信奉耶穌奠定了很大的基礎。

 

我一直相信,神對人的呼召從來不是按照人的準備與否,而是看神的需要。時代變動的很快,真耶穌教會也不斷在成長跟轉變,許多事工的模式也有一些轉變,身在教會中的我們,可能會看到教會當中有一些部分,是目前還沒有人處理的,這個領域可能也不是我們所熟悉跟擅長的,但是如果我們心中聽到了神對我們的呼召,我們看見了教會的需要,我們就要像保羅一樣徹底的投入與奉獻。

 

因為神需要保羅去服侍外邦人,所以保羅就要放下自己的習慣、偏好與取向,投入神所要交付給他的任務當中,沒有理由、沒有藉口、沒有逃避,而是盡力去習慣、了解、適應這個不同的文化。

 

保羅第二個讓我覺得特別的是,他對自己的身分與權威來源非常清楚,在耶穌剛離世復活不久的時代,我相信耶穌的使徒這樣的身分,是一種權威的表徵,保羅也稱自己是使徒,但保羅卻沒有明顯的去尋求其他使徒的背書跟認可,當然我們可以說,保羅沒有尋求是因為他不期待其他使徒會認同他,這是一個角度,但是我想強調另一個面向,就是保羅選擇用自己的工作證明自己的身分。

 

真耶穌教會已經進入了一百年,這段時間跟其他教派跟教會比起來,或許微不足道,但是已經足夠在各地教會中,產生一定的家族脈絡,這會產生許多光榮的傳統,但也會出現許多我們引以為常的習規,我們總會說,這個措施從甚麼時候,從甚麼人開始就是這樣,其實一個措施,重要的不是從誰或從甚麼時候開始這樣做,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效果?是否合宜?有沒有榮耀主的名?

 

保羅信主之後,過了三年才見到彼得,當時的保羅沒有得到教會的認可,在這次見面後又過了十四年,保羅才再到耶路撒冷,彼得、雅各、約翰才向保羅行了相交之禮(加拉太書一、二章),保羅在傳福音的前十七年,他不是忙著去得到教會其他使徒的理解跟尊重,也不是忙著學習他們的行為模式,而是專心傳福音,希望藉著成績讓其他使徒理解他的身分。

 

教會是個組織,我們當然需要彼此的調和與合作,甚至也需要服從組織上層的領導,但是如果完全倚賴組織的指示,我必須強調,這樣不但過度的消耗組織的能量,也流於過慢的反應,保羅處理外邦的工作,耶路撒冷教會一開始是不理解的,這有時間、空間跟認知上的差異。在現實上,我們必須要求我們自己更有機動性、靈活性跟主動性,不要太過仰賴其他人的權威性。

 

保羅的服侍過程,是一個突破自己的過程,是一個完全委身的體驗,是一個徹底奉獻自己的獻祭,我們必須要打破自己,教會已經到了需要更多年輕人站出來的時候,不要再等待教會的指名,不要再等待其他人的先鋒,不要再等待別人做事的方法。

 

真耶穌教會來到台灣最早期的工人,幾乎全部都是漢人,但是這些漢人卻帶著無比的熱誠,走進不熟悉的原住民部落中傳福音,這些成果現在都展現在我們一間又一間的原住民教會當中,但是這些都是過去的榮耀,我們期待看到現在工人的表現,在保羅後面的提摩太,是否已經整裝待發,準備為神爭戰?締造屬於我們的成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JCNOR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