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信仰當中,我們總是希望在軟弱無助的時候,能夠得到聖靈能力的幫助,但是結果卻並不一定是能夠如人所願的,因此我思考,這種期待與實踐時認知上的落差,到底該怎麼去克服呢?
我有一位朋友的父親,突然被診斷出罹患了一種嚴重的疾病,需要開刀來進行治療,他立刻非常迫切的跪下向神禱告,希望得到神的憐憫,能夠幫助他的父親免於手術之痛苦,以及接下來長期的治療,我也努力的幫忙禱告,還跟他勉勵了許多教會中病痛痊癒的見證,希望幫助他堅固信心,能夠更認真向神祈求。
在這段時間中,他的父親情況越來越好,許多病徵指數都陸續恢復了正常,這讓我們士氣大振,但是最後他的父親還是需要接受手術的治療,我原本很擔心,他會因此對神埋怨,甚至喪失對神的信心,但是到動手術前一天,他平靜的對我說:「感謝神留下我父親的生命,這對我來說,就已經是一件很大的神蹟了」,我輕輕的點頭,心中卻是萬分的激動,為他能看清這一切感謝神。
彼得是耶穌的第一個門徒,也是耶穌託付最深的門徒,他在十二使徒當中的地位,無可比擬也不可動搖,他曾經跟耶穌一同走在海面上,體驗著神用無比大能,克服驚濤駭浪的神蹟。他也是第一個接觸外邦人的使徒,但是這一切的獨一,到另一位使徒保羅的出現,發生了轉變。
保羅的學識、身分跟地位,遠比彼得漁夫的身分顯得特別,而且隨著保羅的腳蹤越走越遠,配合保羅所行的神蹟與大量的著作,保羅的名氣不斷隨之增加,如果我們打開新約全書,就會看到保羅書信占了絕大的比例,甚至保羅還曾經委婉的提到自己有上三層天的屬靈經驗,最後保羅這位最資淺的使徒,甚至當面抵擋彼得,斥責彼得隨夥裝假(加拉太書二11),但是彼得從頭到尾沒有在聖經中留下一句對立不滿的話語,他反而稱呼保羅是「親愛的兄弟」(彼後三15)。
如果是平凡的我們,可能就會對神發出串串的怨言,為什麼保羅可以上三層天?彼得我跟了耶穌三年之久,難道只配站在海面之上嗎?我想這就是對神的認知深或淺的區別,這也是看出彼得是個大有信心的真信徒,真信徒對於生命中的境遇了然於心,難道禱告病就一定得醫治嗎?如果真是如此,那彼得跟保羅現在應該還在我們當中傳講福音,生命本有始終,生死本不為人所掌握。所以彼得才可以在獄中安睡,保羅能夠戴著木枷放聲唱詩,當然這只是一種目標,需要時間去經歷,經歷成功了自然就能看透生死。
這種超脫於世俗之外的體驗,也不只限於對生死的了悟,也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,我的這位朋友,能夠看見神其妙的作為,就是讓他的父親活下來,還有機會來接受這位救主,而不是去汲汲營營的比較誰的恩典如何如何,自己的父親待遇又是怎樣怎樣。信仰不是為了比較肉身的境遇,信仰是為了幫助我們的屬靈靈魂得到救贖。
信仰千萬不要拿來比較,因為每個人在神的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的,每個人要從神領受的也是無可複製的,如果我們一直執著在別人的信仰經驗,那我們就沒有時間與空間去思考神給我們學習的功課。彼得沒有去忌妒保羅的經驗,因為他有自己屬靈的體驗,保羅也沒有搶奪彼得的職分,他了解自己是要擔任外邦人的使徒,這兩個角色本就沒有衝突,除非他們兩個開始比較、開始鬥爭、開始搶奪彼此的角色。
我的朋友這次的反應,他把榮耀歸給神,而不是去比較自己父親跟別人身上的恩典有多大?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,原來聖經中保羅教導我們:「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,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,看得合乎中道。」(羅馬書十二3),唯有知足才能常樂,雖然彼得「只是」站在海面上,但是在我們後生小輩的眼中,誰會以為保羅三層天的經歷更為動人呢?畢竟在神的眼中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。只要我們不去質疑神對我們的目的,我們就會願意去接受神給我們的一切功課,也一定會學到神所希望我們得到的成長。